欢迎访问《渔业研究》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不同温度下四指马鲅幼鱼耗氧率及其窒息点研究
林欣, 谢希尧, 区又君, 李加儿, 吴水清
渔业研究    2024, 46 (2): 121-128.   DOI: 10.14012/j.cnki.fjsc.2024.02.002
摘要15)   HTML4)    PDF (1097KB)(7)    收藏

为探讨四指马鲅幼鱼(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在不同水温条件下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变化规律,试验比较了不同温度(22、27、32 ℃)对平均全长(4.5±0.5)cm、平均体质量(1.5±0.5)g四指马鲅幼鱼耗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在本试验条件下,水体温度越高,幼鱼全部死亡的时间越短,水体中所含溶解氧(DO)的质量浓度越高,22 ℃窒息点为1.39 mg/L,27 ℃窒息点为1.54 mg/L,32 ℃窒息点为1.76 mg/L;2)各温度组中幼鱼的耗氧率随试验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且温度越高,其耗氧率下降速度越快,当耗氧率从试验之初的1.418、2.346、4.243 mg/(g·h) 下降到0.4~0.5 mg/(g·h) 时,幼鱼全部死亡,不同温度组变化减慢,相邻观测时间点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幼鱼存活率为100%;3) 试验过程中,当22、27、32 ℃温度组的DO含量分别为2.53、2.90、3.10 mg/L时,幼鱼开始出现乱窜、焦躁不安、偶尔跃出水面以及咧鳃等现象,随着试验持续进行,幼鱼跃出水面的频次增加,鳃盖振动幅度随之增加;其剧烈应激后静卧于水底、咧鳃、抽搐,然后窒息死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饵料对卤虫幼体生长、存活和营养组成的影响
吴水清, 吴建绍, 郭少鹏, 温凭, 仇登高, 李雷斌, 罗辉玉
渔业研究    2024, 46 (1): 29-37.   DOI: 10.14012/j.cnki.fjsc.2024.01.004
摘要45)   HTML1)    PDF (1019KB)(26)    收藏

卤虫是水产动物重要的生物饵料,本研究分别采用酵母、小球藻藻粉和发酵虾片等3种饵料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探讨饵料对卤虫幼体生长、存活和营养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6 d的养殖,发酵虾片组卤虫幼体生长最快,其平均体长显著大于小球藻藻粉组和酵母组(P<0.05);酵母组卤虫幼体存活率最低,小球藻藻粉组与发酵虾片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相比卤虫无节幼体,养殖6日龄的各饵料组卤虫幼体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P<0.05),但粗脂肪的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其中小球藻藻粉组和发酵虾片组卤虫幼体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酵母组(P<0.05);发酵虾片组卤虫幼体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小球藻藻粉组和酵母组(P<0.05);相比小球藻藻粉组和酵母组,发酵虾片组卤虫幼体的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均最高;各试验组检测到较高含量的EPA,但均未检测到DHA;发酵虾片组卤虫幼体的总脂肪酸含量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小球藻藻粉组和酵母组(P<0.05),而小球藻藻粉组卤虫幼体的HUFA、EPA含量明显高于酵母组和发酵虾片组(P<0.05)。综上所述,发酵虾片和小球藻藻粉相较于酵母具有卤虫营养强化的优势,可用于卤虫的养殖生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膨腹海马温度耐受性及不同温度对其生长的影响
罗辉玉 祁剑飞 郑乐云 吴水清 林金波 陈欣欣 黄枫淇 王庆
渔业研究    2021, 43 (5): 480-486.   DOI: 10.14012/j.cnki.fisc.2021.05.005
摘要813)      PDF (1758KB)(398)    收藏
为探讨膨腹海马(Hippocampus abdominalis)的温度耐受力,设置初始水温为16℃、以1℃/d 的速度升温或降温实验分别胁迫三种不同大小规格的膨腹海马,进行不同温度梯度下的生长比较。结果表明:小规格、中规格、大规格膨腹海马的半致死高温分别为26.2℃、26.7℃、28.2℃,半致死低温分别为4.9℃、3.9℃、3.1℃;极限最高温分别为26.9℃、27.2℃、28.7℃,极限最低温为3.2℃、2.8℃、2.0℃;耐温幅度分别为23.7℃、24.4℃、26.7℃。设置10℃、13℃、16℃、19℃、22℃共5个温度梯度,对膨腹海马进行为期84 d的生长实验,结果显示:16℃组的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分别为72.22%和1.84%,显著高于10℃组、13℃组和22℃组;19℃组的特定生长率与16℃组无显著性差异,而存活率仅为63.33%,综合存活率与特定生长率2项指标,得出膨腹海马的最适养殖温度为1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 ♀)与云纹石斑鱼(E. moara ♂)杂交子一代染色体核型分析
葛晓玉 吴水清 陈仕玺 孙超 蔡雅博 郑乐云
渔业研究    2021, 43 (3): 231-238.   DOI: 10.14012/j.cnki.fjsc.2021.03.001
摘要184)      PDF (2746KB)(269)    收藏
以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为母本、云纹石斑鱼(E. moara)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可获得正常发育的杂交子一代,俗称红云石斑鱼(红云斑)。本文通过活体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溶液,采用头肾细胞直接制片法,研究红云石斑鱼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红云石斑鱼染色体数目为48(即2n=48),其中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各1对,2对为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和20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其染色体臂数(NF)为56,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8=2m+2sm+4st+40t,NF=56。本研究为红云石斑鱼的亲缘关系分析、遗传变异,以及杂交后代种质鉴定、性状选育和种质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根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的纯化分析及检测方法建立
葛辉 吴丽云 周宸 黄种持 吴建绍 郑乐云 林琪 杨求华 吴水清 王艺磊 林克冰
   2019, 41 (2): 96-105.  
摘要193)      PDF (3928KB)(561)    收藏
根据GenBank中已有的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NNV) RNA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福建厦门具有典型NNV发病症状的斜带石斑鱼中克隆了RNA2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将序列提交到GenBank获得登录号为MF510920,命名为XMNNV。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XMNNV与RGNNV聚类在一起,与SJNNV、BFNNV和TPNNV等其他鱼类神经坏死病毒亲缘关系较远,说明本研究分离得到的XMNNV属于RGNNV基因型。通过超速离心方法对病毒进行提纯,得到了纯化的NNV病毒。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病毒粒子直径20 ~25 nm,结构为正二十面体,与已经报道的NNV结构一致。通过对XMNNV与其它RGNNV RNA2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在保守区设计引物,运用R T - P C R方法建立了 RGNNV的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达67 copies/uL 。纯化的病毒对E11 (条纹月鳢细胞系)和大黄鱼肌肉细胞 进行感染,结果表明该病毒可以感染这两种鱼类细胞。E11细胞被感染病毒后,细胞出现空泡化,并最终导致细胞分解死亡;大黄鱼肌肉细胞感染后,细胞变圆,慢慢从培养皿壁脱落,最终解体死亡。另外,对感染后细胞进行P C R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进一步确定了分离的NNV具有感染这两种细胞的能力。本研究通过电镜观察和PCR检测两种方法确定了患病石斑鱼携带NNV,通过对两种鱼类细胞的感染实验,确定了该病毒具有一定的感染能力。综上,本研究为石斑鱼NNV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对石斑鱼NNV疾病的预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投喂频率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血浆抗应激酶活力的影响
仇登高 温凭 林琪 朱志煌 吴水清 刘银华 陈新明 邱峰岩
   2018, 40 (6): 441-448.  
摘要167)      PDF (306KB)(556)    收藏
在水温(29.96 ± 0.40)℃条件下,选用人工配合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291.79 ±59.94) g 的珍珠龙胆石斑鱼,经过60 d 的养殖试验,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 d 、2次/ d、1次/2 d 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血浆抗应激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频率为1次/ 2 d 的成活率(99.39 ± 0 .01 ) %,均显著高于投喂频率为1次/ d的(96.75 ±0.66) % 和2次/ d 的(97. 08 ±0.66) % (P < 0.05 ) ; 各试验组间的特定生长率(SGR= 1.05 ~ 1.19 % /d )、肥满度(CF = 1. 63 ~ 1. 77 ) 、相对增质量(RWG = 187. 65% ~205.04% )、日增质量(DWG =4. 33 ~5. 00 g /d ) 、体质量变异系数(SV = 14. 50 ~ 18. 30 )、日摄食率(FI= 1.07 ~ 1 .2 4 % /d ) 、饲料转化效率(FCE =81.77% ~ 87. 38% ) 及饲料系数(FCR = 1.15 - 1. 25 ) 均无显著影响(P > 0. 05 ) ; 在血浆抗应激酶活力方面,投喂频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血浆中的碱性磷酸酶(AKP =8. 07 -8.2 6 金氏单位/ 100 mL )、过氧化氢酶(CAT =1.92 ~2.52 U/m L )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3. 39 ~24.34 U/m L ) 也均无显著影响(P >0.05 )。在本试验条件下,可以采用1次/ 2 d 的投喂频率来提高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成活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10种免疫相关基因在斜带石斑鱼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葛辉 林克冰 周宸 吴建绍 朱志煌 陆振 郑乐云 吴水清 林琪 黄种持
   2017, 39 (5): 379-385.  
摘要120)      PDF (1504KB)(564)    收藏
采用相对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以β-肌动蛋白(β-actin)的表达量作为内参,对健康养殖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不同组织(头肾、心脏、肝脏、脾脏、鳃、肌肉、鳍、眼、肠道)中的10种免疫相关基因:免疫球蛋白(igM)、CD4、MHCIIa、TCR-β、CD8a、MHCIa、ISP16、Mx、TNFR14、HSP90的mRNA表达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0种免疫相关基因在斜带石斑鱼的10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体液免疫相关基因[免疫球蛋白(IgM)、CD4和MHCIIa]在鳃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其他组织部位的表达量相对较少。细胞免疫相关基因(TCR-β、CD8a和MHCIa)也是在鳃中的表达量最高,在眼、肌肉、肝和肠的部位表达量相对较少。ISP16在鳃和肝中的表达量较高,在肌肉和肠中的表达量较低。Mx在鳃中的表达量较高,在肌肉和肠的表达量较低。TNFR14在眼的表达量较高,在肠的表达量较低。HSP90在鳃和肝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在心和肌肉的表达量较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观察
吴水清 郑乐云 黄种持 仇登高 许朝辉 郑君飘 邱峰岩 吴精灵 刘银华
   2016, 38 (1): 27-35.  
摘要181)      PDF (8273KB)(491)    收藏
对云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胚胎及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在水温(22 ±1)℃、盐度33、pH7.8的海水中,杂交受精卵经过35 h 23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胚胎发育可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其中在卵裂期、囊胚期和仔鱼出膜前后,杂交子代胚胎的死亡率较高。杂交石斑鱼的孵化率为91.5%,低于对照组的93.1%;畸形率为10.5%高于对照组的5.3%。根据杂交子代卵黄囊消失与否、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与收缩、体色和鳞片的出现,可将杂交石斑鱼胎后发育分为:前期仔鱼(0?3日龄)、后期仔鱼(4?27日龄)、稚鱼期(28?45日龄)、幼鱼期(46日龄以后);通过与其亲本早期发育进行比较发现,云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具有一定的杂交优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